组合进化:对技术的追逐不会有尽头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术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来自此前已有技术的新的组合,称之为组合进化那经济是否也一样?
经济能否在没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完全从内部改革它自身,如果能,是怎样变化
均衡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外界的扰动,经济将进入个静止的状态,浮动于均衡状态周围,并停留在那里。而能量源自经济内部,这种能量会打破任何经济内部的平衡,经济连续地破旧立新,因此经济也不断地从内部打断它的连续性。
这是源自熊彼特的著作,这和我们常听到的组合驱动创新理论非常类似,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是我们仍然要理清技术之间组合的内部联系:
假设新技术就是过去技术的组合,那么显存技术的储备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组合的成分,也就是聚集效应。
组合进化:之前的技术形式被作为现在原创技术的组分,当代的新技术成为建构更新的技术的可能的组分。反过来,其中的部分技术将继续变成那些尚未实现的新技术的肯能的构建。慢慢地,最初很简单的技术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形式,而复杂的技术往往用很简单的技术作为其成分,。所有技术的集合自力更生地从所未有,从简单到复杂地成长起来了。我们可以说技术从自身创生了自身。这种机制便是组合进化(combinatorial evolution)。
而元技术的起源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和征服,随后人类的需求召唤了新技术的创造。
技术的三个定义:
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
技术是在某种文化中得以实现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
而技术的最基本结构,包含一个用来执行基本功能的主集成和一套支持这一集成的次集成。
像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非常简单,可它由不同的系统相互协调才能有足够大的推力(涡轮增压),这一个过程非常像现代项目的编程,完成这个原理需要积木一样的结构支撑程序和子程序系统,了解计算机应该知道 main()来定义主程序的入口点,它需要很多子函数来支持。
可以得知工业技术和现代编程的结构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它们都组成了各自的工作框架,意味着理解技术就是理解着它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原理“编译”到工作框架去的,而核心的集成我们称为模块化,像如今的智能手机是高度模块化的工业产品,注意,原则上没有强制规定技术需要走向聚集,而技术更应该是从集成件或者单个零部件中被组织结构起来的。
将技术的结构模块化可以更好地预防不可预知的变化,同时还简化了设计过程。但只有当模块被反复使用且使用的次数足够多时,材质的付出代价将技术分割为功能单元。
零件集成化可以更好地预防不可预知的变化,且更容易修复,这些集成可以加以拓展,将允许技术的组成部分分别进化,像这样的功能性分组在系统中更为灵活,将复杂的技术分割为元集组(意元集组chunking也称为认知单位),分割得越细,经济得以发展,这和market segmentation的理论非常相似,技术的分解随着市场的细分而加剧,组织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一开始的一系列松散地串在一起的零件如果被用得足够多,就会“凝固”成独立的单元,技术模块随着时间推移会念成标准组件。
反观整个技术的层级结构呈现层级结构,整体的技术是树干,主集成是枝干,次级集成是枝条,最基本的零件是更小的分支。同时呈现递归性,结构中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自相似组件,换而言之,技术是由不同等级的技术建构而成的;像这样的树干结构和变成基础的。
在现实中,技术往往是可重构也可流动的,既然它不会静止,不会完结,那么亦永远不会完美。
W Brian Arthur在圣菲研究所的演讲部分图片:https://threadreaderapp.com/thread/116455106313287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