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时录
  • 序时录 - 书单与记录
  • 书单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 《社会心理学》
    •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 《金融炼金术》
    • 《摆脱共情》
    • 《超越金融》
    • 《投资最重要的事》
    • 《后疫情时代:大重构》
    • 《传染:为什么疾病、金融危机和社会行为会流行?》
    • 《专业投机原理》
  • 记录
    • 关于媒介的想法和猜想
    • 偏见的真伪和消除偏见
    • 「暴政之课」
    • 逆向淘汰/内卷:体制问题的遮羞布何时撤下
    • 不确定性:归因偏差与认知象限
    • 常见的网络审查误解
    • 写博客难以坚持的底层原因和实证解决
    • 回顾《物种起源》:对达尔文的误解与社会启发
    • 意识形态、合法性和心理疾病
    • 语言腐败:写博客的初心
    • 回顾大重置
    • 唯物历史主义最终败给了市场
    • 意识形态、合法性和心理疾病
    •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的贫困
    • 《开放社会及其未来》:柏拉图衰败论的现代意义
    • 语言腐败:写博客的初心
    • 青春疼痛文学的消逝:温室教育下的绝望
    • 政府的艺术
    • 使用Rinkeby与IPFS铸造专属NFTitled
    • 杠铃策略:逃离债市
    • 去中心化治理与通证国家
    • 使用syntropy stack搭建wireguard
    • 期货复盘总结1
    • The Regret Minimization Framework:遗憾最小化框架
    • Defi估值:Market cap/TVL
    • 回到原点:投资思维
    • 对谐波交易的补充(价格行为篇)
    • 杠铃策略:正凸性效应(资产配置篇)
    • 教育的「假性正向」
    • 娱乐至死2.0:你没有选择
    • 因果无序:对《人口:中国的悬剑》的补充
    • 稳定币操纵市场的可能性
    • 反脆弱:空前的稳定只是表象,隐性凸显反脆弱性
    • Skin in the game:不对称陷阱的基本原理
    • 为何一定的不平等是有必要的?
    • 探讨贫富不均的逻辑
    • 科学哲学和危机干预的悖论
    • 谬误性和反身性对反馈环的作用
    • 后疫情时代:市场去杠杆化
    • 后疫情时代:混沌政治格局
    • 后疫情时代:不可避免的恶性通胀
    • 传染网络和梅特卡夫定律
    • 人们是否可以理性地共情?在中国为何难以摆脱共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繁荣的悖论:在最不可能出现繁荣的地方创造繁荣
    • 现象终究是表象:技术主导地位不可撼动
    • 组合进化:对技术的追逐不会有尽头
    • 代币经济和美国金融监管的冲突:SEC对Ripple的71页投诉报告解析
    • 股票的反身性
    • 反身性的矛盾:否定还是承认
  • Archive
    • Archive归档用处
    • 後革命的幽靈(三):耽美文學的愛與暴力|戴錦華
    • 网络文摘:客观评价习近平
    • 【暴政之課.前言】當暴政成為事實 歷史給香港人的教訓
    • 【暴政之課.1】專訪哈維爾傳記作者 共產捷克給香港人的啟示:活得磊落,就是對抗極權
    • 【暴政之課.2】專訪韓國光州紀錄片導演 重光前的沉寂期 守護真相直至「那天」來臨
    • 【暴政之課.3】專訪台灣學者吳乃德:長達 38 年的恐怖戒嚴 唯靠人的意志穿越黑暗
    • 【暴政之課.4】跟蹤、監視、封殺、抓捕 — 中國維權人士的經歷(及香港新日常)
    • 【暴政之課.5】在末日來臨前 戴著腳鐐跳舞的公民行動者
由 GitBook 提供支持
在本页
  • 反馈环
  • 谬误性和反身性
  • 预言自我扼杀的时代

这有帮助吗?

  1. 书单

《超越金融》

反馈环

反馈环是市场中的投资者受到分析师乐观的收益预测、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等等,导致了投机性价格上升,一些投资者取得了成功,从而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导致了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因为通过投资者需求的上升,最初的价格上涨又反馈到了更高的价格中。

反馈环包括了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而负反馈环是指即当稍有不利消息传出,如同有人在热闹的海滩上大喊一声鲨鱼来了,股市立即进入急跌状态,转型进入新一轮循环周期。

参与者地看法影响事件地发展和循环的,形成环状。这一过程可从两者中的任意一方启动,可以从看法的变化开始,也可以从事情的变化开始。

****

谬误性和反身性

谬误性:人们一般已经意识到,我们所在世界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认知理解能力,困难在于,参与者是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而面对事实的极端复杂性,人们不得不诉诸各种各样将事情简单化的做法:归纳法、二分法、象征手段、决策法则、道德戒律等。这些思维产物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

大脑结构问题:David Hume关于“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与肉体分离的理智或理性的想法只不过是人们的臆想,而意识只能同时处理七八个主题,这些冲动需要巨大的时间压力下被压缩 、整理和解释,不可避免地发生错误和扭曲,即我们对身处其中地世界地认知理解是天生不完美的。

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地世界

操纵功能(participating or manipulative function):改变境况使之对我们有利

****

预言自我扼杀的时代

“市场处处占领着先机,灾难性预言无法实现。”

科学的用来检验实验有效性的客观标准,但是科学也并非完全无缺,客观标准的存在使得错误的理解得以纠正,而其中成员都要接受批判性评论,只有参与者都接受了相同的批判标准,而这样的过程就是知识的成果。

社会科学体现了参与者的偏好,参与者的思维都在发生着作用,而思维的偏向就会产生问题。

如果没有思维主体参与此过程,那么结果是简单的:一个接一个事实排列在无穷无尽的因果链条上;思维的介入使得这个结构复杂化,参与者的思维影响了事件的进程,而事件的进程又反过来影响参与者的思维,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链条并非简单的从a到b而是从现实到认知,又从认知到现实,中间还有无数参与者的联系渠道,这些都不可能充分地反映在事实。

如果只focus事实,那么社会过程地因果序列就无法很好地诠释,因为参与者地思维是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承认事件的进程受到参与者偏见的影响,那么意味着观察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布未来;另一方面,错误的观点可以是有效的,因为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理论或预言性结论都不能作为有效的结论性证据。

上一页《摆脱共情》下一页《投资最重要的事》

最后更新于2年前

这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