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性的矛盾:否定还是承认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索罗斯认为“市场相信经济市场会自动趋向平衡,同时通过政府干预确保资源的最佳分配的观念是错误并具有误导性的。”
先从反身性的解释开始理解:
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错的。他们代表着一种对未来的偏见。而且扭曲有双向影响:不仅市场参与者以偏颇的观点进行,而他们的偏颇也会影响事件的发展。由于参与者的认知本质上便是错误的,而错误的认知与事件的实际发展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这种关系也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对应(Correspondence),索罗斯称这种双向关联为“反射”。
用理工思维来解释即“相互决定性”,它有效地反击传统保守的有效市场假说、市场预期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组合理论等,不如说是与传统经济学“对立”,走出“科学主义”的伪命题,让人们的认知暂时摆脱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对事物有着接近事实的认知水平,换而言之,对世界的认知不应该停留在原有的框架体系,一定的探索和创新会给人们不一样的反馈。这里并不是指金融常识是谬误,而是应走出教条式的困境。
新旧范式:
反身性概念:一方面思考者试图去了解真是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试图获得一个他们相信中的结果,而这两个过程作用相反,未知量和已知量互相影响,索罗斯称这种相互干涉为“反身性“
原教旨主义:指某些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其原初的信仰的运动,或指严格遵守基本原理的立场。他们认为这些宗教内部在近代出现的自由主义神学使其信仰世俗化、偏离了其信仰的本质,因而作出回应;一般提倡对其宗教的基本经文或文献做字面的、传统的解释,并且相信从这些阐释中获得的教义应该被运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家都知道真命题这个概念,但是事实必须独立于该命题,才是真实可信的判断;而参与者的意识会影响未来的走向,而未来又是由许多可控或者不可控因素构成,所以说,预期并不是知识(真命题),认为预期就是基于知识则否定了反身性在事物发展中发挥的全部作用。
而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相互影响,非常像是复杂经济学的范畴,混沌理论在经济学固然重要,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先理清事物之前相互影响的逻辑、
在一个金融市场不被管理的情况下,自行能完成资源的最优分配,是参与者预期相互影响的结果;然而在现实中金融市场不被管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参与者不能准确地掌控市场的运行规律时,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最终他们全都会用击鼓相同的运行规律模型,例如目前仍然流行的技术分析和古典经济学的供给理论等,而这些(复杂经济学中的)预测器让市场中所有合理预期都变得毫无意义,索罗斯对此主张是无法被预测的。
其中有一句话“人不是根据现实采取行动,而是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反身性将认知分为了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的预期,这在《心理学导论》、《认知心理学》心理学教材中被称为认知偏差,同时论证精神疾病与认知偏差有关。
“那么认知这个世界这么难,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思维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思维/认知是构成事实的必要条件,同时,一个普遍性的有效法则是无法认知所有的社会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有一定缺陷,陈述和现实之间也存在反身性,这和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强迫倾向等有一定类似的情况。
人们在陷入困境中都倾向于寻找普遍有效的通则,例如老生常谈的经济论、方法论等,还要有效市场假设等都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在不现实的假设中建立解释现实的公理体系。
除此之外,根据行为主义,人类都是在适用当下的环境,后天环境施加对人的影响可以被观察和计量,当然行为主义是有一定缺陷的,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类在过去都是在适应持续改变的情况和永不完成的过程,生物独特的适应性决定着他们是否会被自然淘汰,这里不多提,因为所有的理论都并非能简单地分析。
回归金融市场,中信出版社的《金融心理学》中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有很明确的理论式阐述:在牛市中,参与者不断自我强化,使得市场价格往他们预期走,同时预期又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可人类复杂的心理又岂是如此固定死板的?
《金融炼金术》中是这么提及的:一个自我增强的过程在早期会进行适度的自我毁灭,如果在自我毁灭之后趋势仍然得以持续,这一偏向将有机会得到增强和巩固,且不易动摇;索罗斯把趋势分为基本趋势和主流偏见。
我们在市场上听到的消息大多属于主流偏见,宏观数据下的相互验证反映的更多是基本趋势。
书中索罗斯用了很简单的逻辑:
而繁荣和萧条相互影响则分为参与函数和认识函数
认知函数 Y = f(x)
参与函数X = Φ(y)
X:事态, Y:认知或思维
推导出
Y = f[Φ(y)]
X = Φ[f(y)]
参与函数更多印证了当局者迷的困局,当参与其中,自我产生了对市场己方有利的偏见或者是认知偏差。认知函数指的是初步认知,为自变量。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是另一个函数的因变量,这样研究将不再产生确定的结果。由于事态和思维两者均为因变量,所以一个初始变化会同时引起事态和参与者的思维的进一步变化,而这两个递归函数将不可能产生均衡点,存在的只是一个无限运动的过程,索罗斯称这种相互作用为“反射性”。
注:《超越金融》演讲中索罗斯强调应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严格区分对待,上述讨论范围仅限于社会科学。
2021/7/11 第一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