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真伪和消除偏见
在社会心理学中,偏见一词往往形容脱离客观现实建立起对事物的消极的认知与态度,和刻板印象、标签化、隐性态度有关,在认知心理学中,这是无意识中认知事物的简单归类,被进一步认为这是歧视的来源。
这样的成见,基于否定性和排斥性的负面态度,这一前提假设是“客观事实是正确的”,不得不佩服美国心理学教材将各种心理现象有逻辑地解释、归纳起来,但我认为这一种假设更符合现实:
人的认知总是有偏差的,且远离客观事实
在《社会心理学》中,各种“认知偏差”:巴纳姆效应、投射、归因、幸存者、赌徒、熟悉度等偏差,这些偏差都在行为主义的前提下批判着对人的认知本能,客观事实就一定正确?还是批判主观态度本身成了一种偏见?
引入证伪科学的原则,真无法被检验,只有伪能被证伪。
只要证明存在偏见包含着积极的即能排斥偏见造成歧视的唯一联系,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是不可被证伪的,但也无法被证明是错误。
每个人都事物的偏差即是一种偏见或个性观点,若每个人都能直接感知到“客观事实”,那“客观事实”存在吗?
在自然选择中偏见可能是为了更快地分辨归纳事物以帮助学习来适应环境,也有可能是为了融入社会的隐性偏见,也可能是根据经验主义学习得来的。不论如何解释,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人的主观和偏见是共生的,但人可选择理性。
只可惜人是社会动物,不得不对本能进行压抑,促成尽可能减小伤害的社会。
投资中的偏见
我知道网络中大部分投资的声音都是缺乏理性的,不少人连计算个期权价格、公司估值都不会,不得不依赖着金融信息源,更有甚者认为投资需要某种信仰,甚至是自我欺骗的过程,当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很好地把这些现象解释起来,结合经济学是 21 世纪新兴的行为经济学。
这些对市场的偏见,大多来自自称投资大师或噪音信息媒体,但我更倾向于把他们形容为人的本能对市场的反应,典型例子是沉没成本、禀赋效应、赌徒心理(赌徒在乎的并非输赢)。
每个人都难免遭受偏差的影响,现代脑科学已证实人的本能、意识和行为并非分割,那只存在于幻想中。
另一种偏见是践行自己的主观并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市场检验,若错误则复盘修正,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样的偏见被称作交易系统或投资理念,这样的事物同样是无法被证伪,都不是科学,但这包含了可错性而且可以改进、进步,而前者纯粹是历史预言。
不要尝试移除别人的偏见
偏见隐喻于文化、历史中,正如人在社会中无意识中可能沦为乌合之众的一份子,集体文化将削减个体的意识,那盲从也是一种偏见吗?
偏见的人为移除(指社会活动、公共政策)等将造成更为严重的二元对立,例如:女权主义捍卫女性权益的同时,应该是偏左的女权将问题职责到男性上(沙文主义),暗示女性的弱点以换取同情和同理,这一种在中国大陆是极其常见的,部分女权主义建立于不劳而获的基础上,将女性本身物化资本化,变成社会行为的一种资本,女性不仅不去争取权益,反而滥用社会机制控诉没有严重性别偏见的人,借女权为特权制造不公;当平权和单一权利混为一谈时,消除偏见则更激起其他方面的偏见,我把它形容为人为制造的偏见。
原有简单归纳事物的认知方式不变时,社会行为本身有了某种动机,造成更多的偏差和误会,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为偏见的产生是相互的。
若希望减少偏见,我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规避:
先改变自己,推己及人。
有的人认为这样做微不足道,这种观点证明了另一个事实“他们并不想减少偏见”,事实上现实中最有偏见的一部分人也有可能是网络中表现得最为正义凌然的人。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