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共情》
共情基本的定义和解释
定义:共情是用你认为别人会用的那种视角去体验生活的能力;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是在没有任何情绪传染的情况下理解他人脑中想法的能力
每个人都又能力做出很多非基于共情的道德判断,因为不道德的事件会因难以共情的情况,并不能让当事人直接去共情,在偷窃的情况下,并没有特定的共情目标并且呈现痛苦,而基于共情的道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减弱了,在某些情况下,基于共情的担忧会和其他道德考虑相互冲突,比如说插队情况,共情往往会超越了社会秩序,更应该用逻辑来行动。
检验共情的方法:考察它所造成的后果,即效果论;尽管效果论和基于准则的道德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打,实际上人们就算不知道这些抽象的道德准则内容具体是什么,他们也不曾否认效果论的重要性
共情的聚光灯效应和认知共情
共情把人的注意力导向需要帮助的人,焦点变得狭窄,但是共情一定会被个人偏好所影响,最终共情往往聚集于特定的个体。
共情的局限性:
1.焦点狭窄
2.聚光灯只会照亮它指向的地方,因此共情会被一个人的偏好左右
3.聚集于特定的个体,无法看到对一群人的影响
情绪共情是狭义而且充满偏见的,它会偏袒少数人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它不及多寡,会扭曲人们的道德决策和政府决定,导致痛苦的增加,甚至造成社会的撕裂,而认知共情这种理解他人心智的能力是个与道德无关的工具,可以被用作任何用途,成功的治疗师、父母、欺诈者都又这样的呢能力,他们比任何人更清楚对面的需求,这也是他们为何能引导事物走向他们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共情的投入可能会让人很舒服,但是这对人们来说是没有好处的,可能会导致错误决策和不良后果,最好的办法是运用理性而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让更为冷静的怜悯和善良的内心做出决策,尽管共情有不少好处,但是共情确实可以做的更好。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自我投射现象,是不可取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共情是要被批判的,共情能力和行善之间有高度相关性,而精神病患者往往共情能力低下,而道德又是从共情中产生的结果。
共情积极的改变非常重要,因为一种投射可以是善意也可以是恶意的,最可怕的是在这样的投射后,自己或他人得到了认同,而关系又建立在共情中,是非常危险的,而且也不理智;而共情激发出的善意,包括社会中的抽象的道德规范,往往是人们从善的追随,带领出来的,而不是当权者设定的规则,那是法律和道德区别的犯愁。
在理解这些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理性也是充满着偏差,人类的思维能力往往不如情绪化来得准确,但是这些这并不是我们必须二选一的理由,我们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理性和逻辑思考,并且在道德领域付出和事件,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共情-利他猜想
事实上共情会让人对正在共情的人更好一些,但是在道德上这是不正确的。
聚光灯效应让依赖共情的人可能引发事与愿违的结果,引发心智正常的人绝不会认可的后果,可识别受害者也凸显情感另一个的面向——对数字的一无所知,在到的决策中,我们之所以能认识到数字的重要性,是基于理性理性,而非情感。
选择性聚焦:指向性的偏见;只有摆脱共情,转而用规则和原则看问题或者尽可能计算成本收益,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合理、不偏不倚
由共情驱动的扇形往往会引发不良后果,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最难克制的是自己的私欲、节制自己的共情,换而言之,节制那种减弱孩子即刻痛苦的强烈欲望;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由情绪主导的援助,援助很可能削弱被援助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动机,尤其是能带来好处的动机,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退后一步,不掉进共情的陷阱,并非不能给予共情,而是要理性地考虑共情的后果,特别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1.做一个有效的利他主义者,结合共情和理性
2.减弱自己生活的分量,共情主要依靠自己对他人生活处境的想象和对其处境的评估,把事物去个人化
行为升级:在决策前,理性判断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和交易非常相似,交易做好的计划,计划要做的交易,做之前想清楚,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共情和金融营销:看不见的危机
在讨论之前,先提及一个心理学概念:投射性认同,指以诱导他人做出预期行为的反应行为关系模式,常见于社会极端事件如PUA、庞氏骗局、不良亲密关系等等。
就当下社会,因政策回应所引发的金融心理问题逐渐反映在资本市场,不少灰色企业以所谓的金融创新为借口进行的理财营销,最常见的地方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p2p等等,这些都不是fintech(金融科技),更别提金融创新。
投资者教育不足?
就目前所有券商和基金售卖平台都要求用户进行风险评测,它非常水,只需要过关了就可以进行产品申购,可以说是几乎0门槛;其次,广告营销往往都写着大量的条文,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以上皆来自…,但这些条款人们往往不会给予它过多的关注,事实上如果真正接触这个行业就会知道,金融销售是盈利的主要成分之一,与其在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如在潜在群体中挖掘,这样一来,一知半解的投资者通过各种流量接触到。
光有流量是远远不够的,但最大的威胁就是:
潜在投资者的预期:获得比货基更高的收益→营销方对其预期的认可, 把产品描述为大众化且通用性,共情的应用之一(事实上并不如此)→潜在投资者被偷换概念而不自知,此概念是预期,是情绪上的预期,非理性预期→投资者对预期的推断的认可→投射不实预期→对错误的认同
本来毫无相关的两件事物可以被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反身性的应用之一,人们更注重的是预期,而非事实,而这样的预期影响它们的判断,而这样的判断又影响着进一步的预期,预期和行为之间相互影响。
这和行为金融学的“心理账户”理论非常相似,一个心理概念被共用或者偷换,从而错误的预期让人们消费了错误需求的产品。
其实这些现象并不那么直接影响着市场,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它的传染程度,像一些有庞氏倾向的项目,在短时间内R值往往都大于1,潜在群体预期的共识和市场的事与愿违,可能会导致某种程度上,错误的推断造成其推断上错误的预期,最糟糕的是造成了对市场错误的认同和认知。
政治立场中的共情
在美国,左派的政策支持更严厉的枪支管制、堕胎、全民医疗保险等都被认为特别能共情,这也是为什么说自由派比保守派更能共情。
乔治··莱考夫曾说“每一项政治改革背后都有一个到的根源:共情”,共情程度高的人更倾向于自由派,而受保守派观点耳濡目染的则会更少共情。
移民政策、最低工资标准等等,自由派更注重共情上直接能够体验的事物,而保守派倾向于非共情的道德价值;在这些议题中政治辩论少不了,而它通常不是为了是否应该共情,而是为了应该对谁共情。
共情与亲密关系:考虑对方的考虑,而非考虑对方的感受
对共情者本人而言,共情会带来消极后果,过度共享、关心和自我牺牲,他人对自己印象不佳从而产生不安的情绪,过度共享程度高i的人所受到的困扰比不寻求帮助更大,对他人的过度聚焦会导致对自己的关照不足。
过度共享的性别差异就是女性容易换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很多疾病和症状都更多的出现在那些共情能力更强、更关注他人的女性身上,需要注意的是,共情能力弱同时也是精神疾病的特征之一。
解决方案:用仁慈部分替代共情,为他人所想,而非感他人所受。
共情使人变成过于黏人的朋友,同时使人变成溺爱孩子的父母,过于在乎也是一种挫败和难以释怀。
请用理解取代感受。
****
****
神经科学与共情
共情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对谈人体验共情所用的脑区与自己经受同样的体验时所激活的脑区是意义的,换而言之,自我和他人有一致性,是存在神经科学上的依据。
神经元所有的镜像特征能够帮助猴子通过观察他人的动作来修正自己的行为,这被视为理解他人心智的基础,这也讷讷感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感受他人的体验,而痛苦感受成了主要的研究,人类在神经科学中能够说明共情的神经基础,但是这些镜像也会有一定的偏差。
共情往往会受到个人判断的影响,这可以在磁共振成像中发现,共情带来的共鸣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共情的前提是了解对方的处境,这便受到了对面处境的判断所带来的影响,例如竞争与合作中立场处境的判断。
共情也是自私的,共情的道德力量源自几乎没有人愿意承受痛苦,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尽管它能够引导人们做出善举,但是这并不能推翻共情是自私的这一本质性客观事实。
共情的力量取决于一个人的体验是否能够被他人所知一道且难以忽视,它并不能自然地引导善意,而是激发已经存在地善意并相连结,同时也为更广泛地道德准则提供基础
我们的社会缺乏共情?恰恰相反
富人并不会花时间理解穷人的生活有多么艰辛,如果他们这么做了,社会会更加平等和公正,歧视和偏见都可以因共情而消失,屠杀事件更不会发生……
目前社会的问题很少是因为缺少共情,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共情泛滥造引起的。
为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和可以的推理行为正名,用大脑思考而不是用心脏来行动;尽管人类具有理性的能力,但是仍然是由情绪主导了我们的行为。
1.人类的道德决策和行为都受到了共情的严重影响
2.这种影响往往会让人事与愿违
3.人们有能力做得更好
这很像索罗斯议论的反身性,正是人们对共情等情绪化现象的预期过高,而这样的预期又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复杂的是预期和现实不断相互影响。
共情是怎样误导人的判断和行为
1.聚光灯效应:只关怀圈内的,排斥圈外(共情不到或者不能去共情的人)
2.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的产生,容易产生种族歧视等
3.短视:只顾眼前利益,却对未来长远的只字不提
4.得不偿失:总体损失大于好处
5.腐蚀人际关系,让人不堪重负,削弱人们保持善良和爱人的能力
6.暴力:关爱聚光灯效应下的圈内人往往带来冲突和战争,却不以长久的眼光和理性看待,让人们加剧彼此的暴力程度(例如某些地区的社会撕裂)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