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不可避免的恶性通胀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前言
财政支出陷阱
要知道在Covid-19没有大流行之前,大国的地方财政赤字都开始“债台高筑”,可看地方债ETF近5年的情况,当大流行降临,经济活动受到压制,财政赤字不可避免地扩大,为了振兴经济,又要动用已有的财政储备以刺激经济:
1.需求决定支出
控制疫情,需求研发疫苗,加强集体控制地医疗系统,疫苗的出现从十余年之久缩短到不到一年,这里面的支出可想而知
2.企业破产和家庭救助金,不帮助它们,社会的倒闭潮和失业潮就会开始滚雪球效应,政府必须出手拯救
3.经济运行的潜在需求,当下刺激消费是主流的经济运行方向,而消费行业对货币利率和流动性及其敏感,一定的资金保证其已有的运作,家庭储蓄率上涨,把储蓄变成消费品是刺激经济的一个重要过程,储蓄率下跌才能称为经济复苏的关键指标
财政空间有多大?
1.央行要购买维持低利率的国债,同理国债ETF可见
2.疫情的不确定性,私人投资活动变少,家庭储蓄率上涨
3.人民对利率的预期为低利率环境
原油等大宗商品强力反弹,资产价格水平再次推到历史高点,如果采取扩张财政策略(加息)就会引起各大资产汇率暴跌,那么又会引起经济活动的抑制作用。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下,后疫情经济又能走多远?
正文
疫情下的货币政策
为了避免经济大幅度衰退,各国政府都采取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全球似乎都有低利率的共识,甚至往深度负利率的方向在靠拢,政府的干预是自由主义的对立面,现在的市场充斥着干预所带来的预期影响,换而言之,这也是各地方央行在进行预期管理,人们因此对投资市场的狂热,低利率的预期让投资者追逐更多风险溢价的资产,比特币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可是推高资产价格,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衰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否定。
财政和货币的独立性
在民主体制中, 央行的管理者也是通过民选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在过去人民呼吁绿色经济,保就业,高福利等政策,在现在2021年拜登上任后,明显能看出这样的“大撒币”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政府做出某种程度上的干预,以确保所谓的“经济活力”,发挥“最后支付人”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的预期是自私的,而非集体主义的想法,同时也是短视的,短期救助也罢,长期下来,必定成为财政支出的累赘,是不可持续的,但是现在看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开始“同流合污”,尽管未来疫情可能结束了,这些政策会因为路径依赖性而保留下来。
财政政策推出完全货币化,发行更多债券供央行购买,如果不回购,则构成财政赤字货币化,听起来似乎很合理,能够解决社会经济短时的问题,又能够让经济复苏。
如果人民开始意识到,这样的政策是一颗摇钱树,社会期望于政府不断地派钱,那么更多的货币追逐少数的商品,这就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这样的预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撕裂。
刺激经济的末路
所有的刺激经济政策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像以往美联储印钱,底层物价却没有发生变化,购买力也没有太大的变化,那是因为美股的长牛的利益被极少数人获取,而这些利益并不能渗透到底层,所以才构成“看不见的通货膨胀”,而疫情推动了这一切。
社会和政治形态的矛盾
全球投资者对持有美元(债券)这件事是非常有共识的,同时也构筑了美国强大和繁荣的根基,世界的资本都把它当作是一种保值手段和贸易交易的工具,这也是美元霸权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美元的主导地位正在消退,只是疫情加速了这场变革:
1.不可持续的债务水平,美元绑定了财政政策,而美国的国防、联邦等债务“债台高筑”,已达到收入的112%(2020年),要降低债务,那么就要降低边缘政治的作用,或者提高税收,这样才能稳定美元债务
2.兑付能力的质疑,如果财政赤字过高,美元投资者会质疑美元的对付能力,而投资者一旦开始不再信任它,那么它就会像次贷危机一样,挑战着金融系统,从而失去以往的主导地位
疫情下的的地缘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是相互联系的,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削弱,让这些不可控因素增加,特别是逆全球化的浪潮,这并不是黑天鹅,而是可预见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