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无序:对《人口:中国的悬剑》的补充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当“人口决定论”、”温饱目标“的信息充斥着当前社会时,把曾经中国的贫穷归咎于人口过多,进行急需的计划生育,如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出现短缺,数量上的断层,2021年5月31日中国大陆正式推出三孩政策,这是否意味着人口问题再次面临着和以往一样的威胁?何清涟笔中的《人口:中国的悬剑》的悲剧又是否会重演?
家天下
书中作者认为历史中并没有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完全淹没在家族和宗族中,人们以家族作为生活的起点和归宿,”人多力量大“往往代表着家族势力,在封建社会下,无限的家族人口扩展是一种内在本能。
但是作者忽视了家族扩张的起源,在封建社会的世袭君主制度下,帝王掌握国家政权且世代相传,这也导致古人把家族和权力紧紧联系起来,血缘关系甚至演变到今日,仍然在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权力斗争中出现,我并不是想说这就是”历史决定论“,而是中华民族在对抗外来入侵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汉人比起匈奴人、胡人在军事上长期占劣势,在秦始皇时期提出类似今日军国主义的富国强兵,此后的”一统全国“奠定了此后君主对于权力的基本追逐方式。
统一全国的人都能被世人歌颂,不论它使用的手段是否”文明“或是”暴力“。
社会共生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意识处于一种共生状态,西方学者把它称为高度社会化(集体化),在这样的系统下,其中一小点的落后都会引发连锁反应,生产力的低下抑制了其他方面的增长而思想上的落后又带来了社会的落后情况,在封建时期,中国长期处于”贫困文化“;历朝历代的君主皆把”温饱问题“处于目标,并把此作为衡量执政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书中对人口、粮食、生产力等因素已经说的非常清楚,这里不再重复。)
我认为共生状态下的社会并不缺乏竞争形成良性循环,而是过度竞争和投机,人民之间生产转变为负和博弈,边际生产力的下降,演变成”人吃人的社会“;换而言之,共生社会缺乏一种营造和谐、多赢的社会共识,这是家天下中的”聚光灯效应“:人对家族务必重视,而对于国家(家和国)却是在家族圈子之外(指封建社会),人民更多的是以家族为焦点度过难关,而非民族、国家等。
消费与人口的联系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归根于生产力的问题,而人和生产工具又充满了矛盾,即投入和贡献不成比例,生产工具又依赖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破坏又来自于人类本身,而受人口限制下的经济增长潜力是及其有限的,这是一个死循环。
后记中有这么的一段话:
从中国 16 世纪以后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经验教训:人口漫无节制地增长,曾给我们民族造成了灾难。人口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根本制约条件,目前人口政策的选择空间已是如此之小,如果我们希望自己也像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过着充裕的物质生活,就必须记住人口的数量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与其只从传宗接代考虑,不负责任地把后代养育出来,让他们过着贫困、毫无精神追求的低水准生活,不如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少生育一点,让活着的人生活得轻松一点。虽然幸福不能用公式表达,但至少有几项目标值得大家为之努力,如个人福利、健康长寿、文化知识、增加财富、提高就业水平以及加强国家实力等福利总和。只有达到这些目标,人们才可能进入较高层次的生活。而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只能是发展经济和保持适度人口。除此以外,我们别无选择。毕竟,政府只能够提出计划生育的号召,指出人口压力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而这一基本国策的实行,还得靠全体人民从大局出发,自觉地改变生育习惯。如果我们不根据有限的资源数量来全面重新调整生活方式,死死守着落后陈腐的习俗不肯改变,终将逃脱不了自己制造的苦难,死在毫无节制的生育和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这两座古老的祭坛上。
当人口和政治稳定高度强相关时,人们可能忘记了生育的初衷,如今生育的主导权仍然是在家庭中,还没有到达《美丽新世界》中的工业化生产水平,但是生育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可能是在历史中为数不多把生育留在家庭的机会,比起集体化号召的计划生育,不如深思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回归对后代的关怀。而非盲目为了传宗接代,进一步家天下的权力扩张和维稳。不论是人文关怀还是道德制约,如果生育和人口非得走到工业化的路上,那将是当代人的失败。
人口增长的速度就包含着经济消费率的矛盾,人民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基本消费要素残缺,仍然保持了高积累,同理也是为了生存,消费就成了一种”高级需求“,而温饱再次成为了人民的主要目标,温饱为安,消费则是”奢侈的“,保持节俭的特点保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