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n in the game:不对称陷阱的基本原理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Nassim Nicholas Taleb提出「切肤之痛」的概念:别管人们说什么,只看他们做什么,冒多大风险;作者认为这种风险不对称的情况早在汉谟拉比法典开始,皆无法权衡不对称的情况,社会公平和公义都受到挑战,而风险意识正是人民所缺乏的,风险不一定来自投资、资本、交易等,而是基于民法中人和人基本的伦理对称性。
道德对称
普遍性行为在理论上很伟大,在实务上却是灾难;人类是局部性和实务的动物,无法认知到规模是怎样的大,而且普遍性非常抽象,容易被干预推手利用;同理,黑天鹅概念的难点在于帕拉图式的切割:一件微观事物被转换为抽象概念的过程,漏掉了核心和隐藏的要素,黑天鹅之所以难以被“普遍性”概括,以及难以分割概念,才称为“黑天鹅”。
不对称交易
作者对对称性的描述之一:不说废话、不听废话,而实务方法为:
发生不对称交易是因为有人承担了不对等的风险,即一笔交易的利益不对等,而一些损失转移给了社会,即隐藏风险的提高,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信用破产问题一样,双方利益的对称性被篡改,基于金融的代理人问题:
单纯的信任伴随着不确定性,作者把它分为两种骗子,一是不了解随机性,另一是有不怀好意的诱因,即把风险转移给别人,而且只有傻子会去冒他不了解的风险,而是把过去的好运归因为自己能力强;这在现代社会非常常见,主动型基金和客户承担不一致的风险,基金经理不论业绩如何,收入取决于手续费管理费,用着客户的钱在市场博弈(有的基金经理并不自购),没有切肤之痛,而且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了客户,同时又收取了固定的费用,这样的信任在现代社会显得非常讽刺。
因果不透明
我们都知道,没有因为A所以B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也不常是因果关系;拿社会的争论而言,人们往往并不是真心想赢得一项论点,而是想赢罢了,但他们都往往只注重于言辞中而非行动;这些人经常冒充社会中真正有一技之长的人,说一些“宏观废话”,而动手做的人会赢,而不是靠说服别人(常见于企业融资、创投)。
揭示性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
人们认为怎样是不重要的,因为主观意识将陷入心理学的陷阱,只需要关注行动上;我所熟悉的经济学也是基于揭示性,经济上发生的事物总会有科学家、评论家去「解释」他们;同样的在金融市场,言语的预测和行为的预测没有联系,需要关注的是看对了赚了多少,而看错了又付出了多少,换而言之金融市场成为了检验预测的地方,而冒险的结果总是高度非线性;尤其是使用「科学」来预测,往往是骗子的最后避难所
椎心之痛
切肤之痛指的是生存承诺有关的荣誉,而承担风险而有别于机器,也就是能够不仅能存活下来,而且能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