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社会概念
乌托邦工程——柏拉图计划(工程)
任何一种理性行为必定具有特定目的,有意识且一贯地追求它,并且根据其目的决定所采取地手段;把目的与最终结局的中间层去掉,让一些领域变得无法理性且绝对正确,而这些目的需要的是一份粗略的大纲或蓝图,只有一切被计划好,那么开始制定实际行动给的计划。
关键在于政治正确的领域是无法理性的,让理性与非理性的事物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把它施加给人民,同时把理性作用于把大纲或蓝图的内容兑现。
社会零星工程
它可以没有一份纲领或蓝图,尽力避免造成不幸的结果,寻找社会上最紧迫的恶行并与之斗争,从而改善苦难的情况,与前者最大的不同是采取大多数理性非暴力,具有反脆弱、试错的特征,但存在妥协的倾向。
乌托邦主义者试图实现一种理想国,使用整体主义的社会蓝图,要求一种少数人的强有力的集权统治,因而可能导致独裁。
柏拉图的社会学理论
只要统治阶级的联合体不出现分裂,国家一旦建立,将长治久安,所以这样的阶级结合体需要有强大的维稳功能,只要国家存在,这一功能也必需是存在。
在文革的末期就算社会的知识分子与走资派被打压得一干二净时,而占主导的结合体却不断地内在分裂,就算是激进派也分裂出温和派的思想,使得思想无法统一,社会内耗;这一分裂是因为无法形成思想闭环,文革的批斗对象一般是模糊化,而放在思想纲领中,毛思想并不是具体化的,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的指导方针,尽管能够“指哪打哪”,但这使得“分裂思潮”的作用力更强,人民群众没有绝对的服从动机,人民仅认为这是政治正确,但仍拥有一定的选择权,维稳(维系)功能并不成熟,同时军队也无法过度渗透(不可否认军队延后了文革的不可控情况)。如果用柏拉图的社会学理论,文革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完善的国家功能。
其关键是国家领导者必需是哲学家,柏拉图对允许独立思考的人是感到恐慌的,最大程度对人民需要施加统治者权威(今日的政治合法性),同时对辅助者“合适地施加教育”,就会产生一大批优秀的战士,哲学家统治者从而树立超自然的要求,给统治者打上了印记,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构筑了障碍(人民失去了当家作主的可能性,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